
关于“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的讨论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萨宾娜•路德维希(Sabine Ludwig)则提醒人们,不要低估孩子,更不要为他们剪掉文学中所有的锋芒。
在播客节目《童书诊所》的一场对谈
在《德国书业周刊》主办的播客《童书诊所》中,萨宾娜•路德维希作为嘉宾与两位主持人——《德国书业周刊》的编辑施特凡•豪克(Stefan Hauck)和儿童文学专家、德国儿童文学委员会主席拉尔夫•施伟卡特(Ralf Schweikart)展开了这场对谈。
被低估的与被苛求的:儿童与书籍
施特凡•豪克:英国《每日电讯报》首先对罗尔德•达尔作品中的问题提出质疑。此后,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这个主题。可以发现,他的书中被修改之处很多,某些词被删除,有的地方加上了注释。例如在《女巫》一书中,出版社加上了“不是只有女巫戴假发,其他人也会戴。”这样的解释。这类情况越来越多,我就想:这符合作者的意愿吗?达尔已经去世了,我们不知道他会不会同意加上这样的注释。可以确定的是,经过这样的编辑加工,达尔已经完全不是人们熟知的那个反传统的达尔了。面对公众的强烈不满,Puffin Books出版社发出声明,将再推出一个与从前完全一致的新版本。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重新买到“原装的达尔”。路德维希女士,您对达尔的作品很了解,甚至还将他的几部作品翻译成德文。您看到这些改动的时候,觉得那还是罗纳尔德•达尔吗?
萨宾娜•路德维希:不是了。我在《时代周刊》的一次采访中说过:“这就是冒牌货!”因为上面写着达尔的名字,但里面看不到达尔的风格。因为正如您刚才所说,达尔的颠覆性正是他的风格特点!他总是在打破预期,正如他的夸张:他用“胖”和“讨厌”等词汇来形容孩子。另一方面,他的作品里总有一个好孩子,甚至也许太好了些。根据我在学校开朗读会的经验,孩子们就喜欢这样的!他们喜欢夸张,也喜欢这种黑白分明的描绘。童话其实也是这样,没有比童话更非黑即白的世界了。但这对儿童来说极为重要,尤其是他们还小的时候。现在有评论家出来,要求对人物性格进行区分,必须表现出人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这话虽然没错,但我认为不适合用在童书里!
施特凡•豪克:关键要看上下文,可惜这一点总是被忽略。反而是挑出个别字句,就能引起轩然大波,可批评的人甚至都没有读过完整的作品。如果每个人都敢于在没有读过一本书的情况下就妄下定论,我觉得这很令人不安。
拉尔夫•施伟卡特:在《女巫》的结尾,小男孩变成了老鼠。这虽然称不上是完美结局,但这个男孩也并不因为被施了法术感到不幸。很多年前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在想,会不会有一天,评论家说:“可怜的孩子此后要作为老鼠度过余生吗?这不是大团圆结局!不能让孩子忍受这样的故事!”
施特凡•豪克:但孩子们喜欢变身,孩子喜欢极端!去体会最棒的幻想经历,我觉得这是儿童文学所能做到的最美的事。不管是通过画面还是通过文字!
改写经典?
萨宾娜•路德维希:小时候读的《蓬头彼得》,我现在还记忆犹新,尤其是裁缝割大拇指的那些故事。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正在吮大拇指。但我并没有受到什么心理创伤。我小时候因为别的事受过创伤,但从来没有因为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受过创伤!人们太低估孩子们了。人们总是以为,孩子们会接受他们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一切。其实孩子们是很能区分幻想和现实的。他们也有暴力幻想,他们需要这些,也不应该因此受到惩罚。
拉尔夫•施伟卡特:如果按照今天的童书标准来写《蓬头彼得》的话,真的不知道还会不会有《蓬头彼得》这本书了……
萨宾娜•路德维希:肯定没了!
拉尔夫•施伟卡特:但现在少儿文学中不正充满了过度的敏感性吗?在很多问题上我们都得反复斟酌,可不可以这样翻译,或这样写。
头脑中的剪刀
施特凡•豪克:这个问题在今年的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上也被广泛讨论。很多出版社的编辑都说:“天,搞得太复杂了!”现在问题来了:如果一切有可能引起反感的字句都要删除,那书籍是不是描绘了一个完全不存在的平行宇宙?
萨宾娜•路德维希:说实话,我很高兴我已经这样老了。如果在当前这个环境下,我根本就不想开始写童书。因为我头脑中早已有了一把剪刀,想要产生些疯狂的想象都变得越来越难了。
关于《童书诊所》
播客节目《童书诊所》每月更新两期,都在周五。新一期节目已于4月28日上线,嘉宾是《六六》的作者保罗•马尔。在各大播客平台均可收听。
《德国书业周刊》原文链接:
https://www.boersenblatt.net/kinderbuch/schere-im-kopf?ss360SearchTerm=untersch%C3%A4ty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