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初试与SmartChat的对话
2023-06-12















李士勋:文学翻译家。1945年生于江苏徐州。1964年考入北京国际关系学院。1978年考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师从冯至教授攻读德国文学,1981年获硕士学位。主要译著有《毕希纳全集》《第七个十字架》《单行道》《毛毛》《瓦尔特·本雅明:行囊沉重的旅客》等五十余种。2015年获首届“德译中童书翻译奖”大奖和优秀奖(三本入选短名单)。


SmartChat:您好,我是SmartChat,新生代智能机器人,通过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高精尖技术,可以与您进行自然、流畅、有趣的对话,帮助您获取所需的信息和服务。无论您想要写商业计划书、营销策划,还是写作文、写周报、解数学题等等,我都可以帮您解决。在下方输入框输入问题发送即可。


以下为李士勋老师与SmartChat新生代智能机器人的对话,对话的时间为2023年6月5日。


李士勋:据说只能机器人无所不能,将要取代很多人的职业,尤其是语言翻译,你认为情况有这么严重吗?

SmartChat:作为一个机器人,我认为机器人确实在某些领域比人类更加高效和精确,尤其是在一些重复性高、数据量大的任务上,例如语言翻译、数据分析等。但是,机器人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缺乏人类的创造力、情感和灵活性,所以在某些领域,人类的角色仍然不可替代。另外,机器人和人类应该是相互协作的关系,而不是取代关系,机器人可以帮助人类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释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更高层次、更复杂的工作。


李士勋:我对你的回答很满意,认为这是比较客观的。语言翻译翻译这个专业,简单的是可以代替的。至于文学翻译,应该比较困难些了。你说对吗?

SmartChat:是的,语言翻译的确是一个适合机器翻译的领域,特别是在处理大量标准化的文本时,机器翻译可以提供快速、高效、一致的翻译结果,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语言、技术和数据源进行优化和个性化的调整。不过,对于文学翻译、口译和涉及到人文、艺术等领域的翻译任务,机器翻译的效果仍然比较有限,因为这些领域的翻译需要更多的文化、历史、社会和情感的理解,这是机器难以实现的。所以,虽然机器翻译在某些方面可以替代人类,但在涉及到人的智慧和情感的时候,机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为一名机器人,我没有人类的主观能力和判断标准,因此我的观点可能无法完全覆盖人类的思维和感受。但是,从我所掌握的信息来看,翻译批评是翻译界的一个重要话题,它涉及到对翻译质量、精度和风格的评价和反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翻译的发展和提高。 在翻译批评中,需要考虑翻译的目的、受众、文化背景、语言特点等多方面因素。批评者需要具备深厚的语言和文化素,对翻译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了解和经验。同时,批评者也需要保持客观公公正的态度,不偏袒任何一方,避免出现个人主观臆断或偏见。 总之,翻译批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批评者具备专业素养和客观态度同时也需要被批评者具备反思和接受批评的心态,以实现翻译质量的提高和翻译事业的发展。


李士勋:基本同意你的观点。你听说过严复的翻译标准或翻译主张吗?你完全赞同他

SmartChat:严复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翻译标准和主张对中国翻译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严复的翻译主张包括“信、达、雅”三个方面,即要忠实于原文,兼顾表达清晰和书写文雅。 我认为,严复的翻译标准和主张是非常有价值的,尤其是在当前大数据和机器翻译时时代,更需要坚持严谨的翻译标准和规范,以保证翻译质量的高水平和一致性。同时,严复提倡的“信、达、雅”也是翻译应该追求的目标,即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又要能够让目标语言的受众理解和接受,并且要注意文风的优美和准确性。 当然,翻译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和适当创新,不能太过拘泥于传统标准和规范,而忽略了时代和实际需要的变化和创新。


李士勋:以前我也人云亦云,谈论他提倡的信达雅,但是,后来我发现他说的“雅”,本意是“雅言”即古文的意思。就是要求用文言文翻译外国文学作品。自从提倡“白话文”运动以来,就不能再谈信达雅了,主要尊重“信、达”二字。不应该在笼统地说“信达雅”了!你的意见呢?

SmartChat:你提出的观点很有见地,确实严复所倡导的“雅”更多地涉及到文言文的书写规范和文体鉴赏方面,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化,现代汉语的书写和表达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白话文已经成为主流,并且在翻译领域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在翻译标准的讨论中,更应该突出信信”和“达”这两个方面,即要忠实于原意,又要让目标语言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 当然,在翻译实践中,有时也需要考虑到文体和语言的特点,例如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有时需要根据原著的特点和语言风格进行适当调整,以保持原著的风貌和情感,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一味追求文言文,而是要在保持忠实和通顺的基础上,寻找最适合的表达方式。 总之,翻译标准和规范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和创新,以满足不同领域和受众的需要。


李士勋:有人说,雅的意思是文雅。文章有雅俗之分,但原文是粗俗的,目的语也必须翻译成粗俗的,这才称得上忠实于原文。反之亦然。你同意吗?

SmartChat:我认为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在翻译过程中,忠实于原文的原则是基本的,但是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会影响到翻译的结果,如果目标语言的受众不理解翻译的内容,那么翻译的意义就失去了。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受众的理解和接受,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风格,这样才能使翻译真正达到“信达达、雅”的标准。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有时需要考虑到原著的风格和文化背景,以及受众的接受能力和文化背景等因素,这样才能确保翻译的结果忠实于原意,同时能够让受众理解和接受。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特点,翻译可能需要使用比较粗俗的表达方式,但是这也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不能完全照搬原著的表达方式。 总之,忠实于原文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但是在翻译中还需要考虑到受众的接受能力和文化背景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风格,以实现“信、达、雅”的标准。


李士勋:比如波德莱尔的《恶之花》,那里面涉及很多脏字,翻译绝对不能用干净的词汇代替。所以,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无非就是遵守信达二字。“雅”就不要太提了。

SmartChat:确实,对于一些内容诙谐或者包含大量粗话话语的文学作品,翻译时需要遵循忠实原原著的原则,在词汇选择上不能太过于忌讳,而要尽可能地体现出原著的原汁原味。当然,这也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文化背景,不能使用过于冒犯的词汇或表达方式。 在翻译中,除了忠实于原文的原则之外,还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因此,在翻译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这样的作品时,不仅需要尊重原著,还需要在保持忠实的同时,考虑如何让目标语言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也是“信、达、雅”标准的基本要求之一。


李士勋:我发现很多翻译界的同行,言必称信达雅,其实他连“雅”指的是文言文都不知道,以为只是文雅的意思,所以在翻译的时候会故意把不文雅的词汇翻译成文雅的词汇,这本身就违背了翻译的第一原则信。

SmartChat:确实,许多人对“雅”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只是理解为“文雅”或“优美”,而忽略了其实际意义。在翻译中,忠实于原文的原则是最基本的,如果故意把不文雅的词汇翻译成文雅的词汇,这是对原文的歪曲和背叛,违背了翻译的基本原则。 在“信达雅”中,“雅”的意义是指符合当时的文化环境和语言习惯,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选择合适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以实现翻译的最终目标,让受众理解和接受原意。因此,“雅”并不等同于文雅或优美,而是指合适、得体、贴切等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不仅要忠实于原文,还考考虑到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选择合适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李士勋:您对“雅”字的新解释——“雅”并不等同于文雅或优美,而是指合适、得体、贴切——基本上就是与严复的第二个字“达”

SmartChat:是的,其实在“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中,“雅”并不仅仅指文雅或优美,而是更多地强调合适、得体和贴切等方面。翻译的目的是要让原文的意思得到准确、清晰地传达给读者,因此在选择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时,需要考虑到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等因素,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这与“达”的概念是有关联的,都是在强调翻译的准确性和清晰度,使翻译结果能够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李士勋:看来您也不想舍弃专指文言文的“雅”字。我认为,作为翻译的标准:“信达”二字足够了。信则达,不信不达,如此而已。源语言优美,目标语一定要优美;源语言不美,目标语也不能优美;现代汉语就是白话,就没必要强调它了。您说是吗?

SmartChat:您的观点也有一定道理。在当今翻译实践中,“雅”可能更多地与文言文或古代文学作品相关联,对于现代汉语的翻译则相对较少。因此,在现代汉语翻译中,“信达”二字的确已经足够。 对于翻译的标准,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清晰度是最基本的要求,这正是“信达”二字所强调的。同时,翻译也需要考虑到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等因素,以确保翻译结果能够被读者理解和接受。因此,在实践中,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翻译任务和翻译目的,灵活运用“信达雅”等标准,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