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原载于《德国书业周刊》,2022年2月10日
德国莱比锡书展再次取消。这条新闻已公布了几天,仍备受媒体关注。新闻评论各界一方面探究其取消原因,一方面讨论书展的未来。
《柏林报》记者认为,展会取消对中小型出版社的震动最大,因为它们本指望“凭借展会上的广告宣传,获得关注和盈利”。然而,展会已经连续三年被取消,对这些出版社而言,意味着很大程度的“存在感弱化”。对于展会组织者而言,一旦出版巨头终止对核心展台的投资,其余参展商的展位几乎无利润可言。面对“2023年展会定将如期举行”的承诺,《柏林报》记者打了一个问号:“我们明年还需要书展吗?”
《每日镜报》记者盖瑞特·巴特尔(Gerrit Bartels)把书展的取消归咎于“规划能力的匮乏”,以及不可把控的疫情风险。他猜想,有些出版社,或许在2021年的法兰克福书展后,就考量了参展的成本与回报比。疫情下,展会随时会被取消,为了降低损失,出版商们只得转战其他项目。“也许不久的将来,书展已不再是图书季的支点和高潮”,这点最让巴特尔忧心。
《南德意志报》记者费利克斯·斯蒂芬(Felix Stephan)着眼于大型出版集团,分析了其复杂的角色。他先引用了编辑Hauke Hückstädt的话,偏偏“在书业受挫的时期”,大型出版社露出“另一副面孔”。凭它们的财力与影响力,足以让莱比锡书展彻底完结,不再有举办的可能。对此,斯蒂芬又援引了奇维出版社(Kiepenheuer & Witsch)的总编海里格·马尔乔(Helge Malchow)。马尔乔认为,取消展会的伎俩,实为“大型出版社的财务部门直击我们出版商的软肋。因为我们的工作核心就是:“介书读书、谈书荐书,引荐初出茅庐、少有人知的作者。”如果有人这时候说:“我们要推进数字化,线上活动可以达到一样的效果”,这“绝对是谬论”。这样势必导致书籍文化中的交流元素减退消失,这是马尔乔担心的“永久性”文化遗失。
“还有逛书展的机会吗?”《中德意志报》的记者问道。他认为,事实已证明,新冠疫情迫使“文化产业大转型”,莱比锡书展也不例外。既然在展会都可以线上进行,那么线下的实体展也就可有可无了。况且,西德都已经仅剩下最后一个文学类展会了(法兰书展),那么东德这个唯一的书展还需要维持吗?德国哈雷出版社(Mitteldeutscher Verlag)总经理罗曼·普利斯克(Roman Pliske)已经把这次莱比锡书展视为最后一次:“我有一种不详预感,莱比锡书展将成为历史。”
“莱比锡正自掘坟墓”,这是玛拉·德立斯在《世界报》的报道标题。他的言外之意是,大型出版社放弃参展,是莱比锡书展取消的直接导火索。至于2023年的莱比锡书展,是否还像疫情前一样有现实意义,仍有待观察。
莱比锡书展的实体展形式,是否还能满足时代的需要?谁应为此次书展的取消担责?
《莱比锡人民报》刊登了一篇题为 “书展徒剩贫瘠” 的评论文章,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文中写道:在过去几天的新闻报道中,不少人认为,书展的取消,归咎于出版巨头临时放弃参展。在一封联名公开信中,作家们已经提出抗议:“开放书展!我们要读书!”那么,大型出版社的影响力当真如此巨大,以致危及到小型出版社的利益,让其难有立足之地?对此,莱比锡出版商马克·莱姆施泰特给予了否定的答案。他反倒认为,捏造这样的“江湖传说”,才是对小型出版社有百害而无一利。
莱姆施泰特本人早在1月20日已提前说明,自己不会参加今年的书展。他解释说,莱比锡书展是一个以交流型展会,只有沟通无碍,才有参与的价值。而现阶段的新冠防疫政策,几乎“断送了沟通谈判、交流合作的可能”。因此,他不认为参展能带来实际意义。
德国展览业协会(AUMA)的营销主管斯特芬·舒尔兹(Steffen Schulze),是此次书展的组织者之一。他与莱姆施泰特的观点类似,也认为单纯指责出版巨头是不公平的。他指出,之前德国政府出台了只试行四周的防疫政策,至于之后政策如何变化,无人可知,更无法确定行程。基于这样的客观事实,倘若事先便决定不再参展,也是可以理解的。
《莱比锡人民报》还指出,书展的形式是否仍然符合时代的需求,与疫情毫无关系,而是取决于年轻一代对书籍的兴趣多大。过去几届线上展会,参与者均寥寥无几,这足以说明,线下展会无可替代。
正因实体展会不容忽视,德国文化理事会提出呼吁,主办方现在就应为明年的书展提供设想方案。莱比锡书展已然是德国文化内核的一部分,不可或缺。文化理事会的总经理奥拉夫·齐默尔曼(Olaf Zimmermann)说:“我们诚挚希望,政界和大型出版社能齐心协力,好让明年的书展和‘莱比锡读书节’顺利举行。”对此,齐默尔曼还强调,文化部部长克劳迪娅·罗斯(Claudia Roth)有义务负责此事。这一点也被《世界报》等报刊多次提及。
在《法兰克福汇报》刊登的一篇采访中,莱比锡书展主管奥利弗·齐勒(Oliver Zille)明确表示,大型出版社不再参展,绝不是展会取消的唯一因素。“巨头出版社放弃参展,并代表它们出尔反尔,要断同行的后路。在准备书展的期间,我们与各大出版社一直联系密切、不断协商。我至今都坚信,我们完全可以办好疫情下的展会,但显然,它总伴有感染之忧,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毫无顾虑地参展”,齐勒在采访中如实说。“许多出版社,无论大小,都有人手短缺这个棘手的问题。一方面,大量员工正在生病或者正被隔离;另一方面,员工们是否去莱比锡,决定权在他们自己。在这种纯属自愿的情况下,显然凑不到足够的人手,出版社也只能放弃参展。”出于这些原因,不少小型出版社也临时取消了参展计划。因此,齐勒反对单纯推责给出版巨头的“阴谋论”。
面对指摘,连大型出版社自身也义正言辞。它们反对诸如此类的看法,说什么“莱比锡书展对它们已经无足轻重”。就在昨天,霍尔茨布林克出版集团(Holtzbrinck)还做出郑重承诺,2023年定会参加莱比锡书展。在领英(LinkedIn)上,汉堡公关公司PRH的主管普拉格(Rebecca Prager)发布状态:“大家醒醒吧,现在的新冠感染人数达到从未有过的新高,无论大中小出版社,很多参展单位都取消了他们在莱比锡的展位。毕竟,每天从早到晚要与数万人待在展厅里,连续数天,感染风险是很大的。可是,《南德意志报》由此便推断,大型出版集团是‘想拿莱比锡书展试水,看看自己的影响力到底多大’,还偏偏‘在书业受挫的时刻,露出另一副面孔,先把自己的展台和人工成本节省下来’。真是一派胡言!”
普拉格还指出,为了让文学发声,PRH公司和几个主要出版社为书展付出了很多心血,展会的组织者们也为此奋战数月。可以肯定的是,所谓“节约成本”这样的理由与展会的取消毫无关联。况且,她已获悉,“企鹅兰登书屋(Penguin Random House)已经提交了明年书展的展台申请。”
莱比锡书展三年连遭取消,是否还有未来?在接受《法兰克福汇报》的采访中,书展主管奥利弗·齐勒(Oliver Zille)肯定地回答说,他已收到萨克森自治州和莱比锡市发出的信号:政府愿全力出资支持,保证书展在接下来几年的顺利举办。
在《莱比锡日报》发表的评论中,记者迈克尔·弗莱塔格(Michael Freitag)持另一种观点。他认为,疫情这个官方理由,只不过是一个幌子。背后真正的原因,估计还是大型出版社对访客的数量不抱信心,从而不愿承担过高的成本风险。此外,弗莱塔格还对“以奥利弗·齐勒为首的书展主办方”进行了指责:他们完全可以将书展只推迟几个月,仍今年举办,或者对“莱比锡读书节”重新进行策划,再或举办线上书展,这些方案都胜过直截了当的取消。现在书展取消了,所有的准备工作也付之东流,这是“主办方的无能”。
就书展取消这一新闻,汉堡文学馆馆长莱纳·莫里茨在《法兰克福汇报》上也发表了评论。他指出,早在90年代,大型出版社本来就不大看好莱比锡书展。但历年的莱比锡读书节,逐渐让这些出版社抛开了偏见、改变了看法。“如今,莱比锡书展连续三年被取消,表明过去的偏见并未散去,它们显然处于潜伏状态,等机会来临,便灭掉莱比锡书展,让所有灯光都聚焦于接下来秋季的法兰克福书展。”出版巨头所列举的理由,不禁让人想起它们在90年代曾表露的态度。
有些评论者认为,是主办方把疫情作为幌子;有些认为,是出版社把利润放在首位;还有些评论者则认为,因主办方考虑到线上展会或线上线下结合效果甚微,所以干脆不举办。但有一点,文学馆馆长莫里茨可以肯定,倘若出版商们能像去年参与法兰克福书展那般积极,或许今年的莱比锡书展还有举办的可能。
本文译者:赵蔚婕
文章原载于《德国书业周刊》
2022年2月10日
原文链接:https://www.boersenblatt.net/news/nur-eine-absage-oder-tatsaechlich-ein-ende-226487
2022年2月11日
原文链接:https://www.boersenblatt.net/news/literaturszene/nach-der-leipzig-absage-eine-branche-im-streit-226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