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度科学图书奖”旨在聚焦热点领域,促进技术成果与研究现状走进公众视野。在评奖的过程中,科普类图书、与之相关的科研人员、科普作家占据核心地位。每年的评奖都备受大众关注,充分说明图书依然是知识传播的核心媒介。
年度科学图书奖每年评选一次,分为四个类别:
• 自然科学与技术
• 医学与生物学
• 人文社科
• 青少年科普
该奖项设立于2007年秋季,最初由“图书文化出版社”与“奥地利科研部”联合组织。2015年起,这一项目由奥地利科研经济部接管,并全权负责,由“图书文化出版社”执行。官网:www.wissenschaftsbuch.at
以下为您介绍获得2023年奥地利年度科学图书奖的获奖图书和进入短名单的作品。
人文社科类-获奖图书
《逃亡悖论》
德文书名:Das Fluchtparadox
原作者:Judith Kohlenberger
出版社:Kremayr & Scheriau
在本书中,难民问题研究学者朱迪思·科伦伯格(Judith Kohlenberger)剖析了驱逐或接纳难民的问题。她分别从法律、社会、个体的角度,观察了难民的历史与现状。作者阐明,当下的难民问题早已成为热议,并非在俄乌战争之后才出现。倘若我们想肩负起道义上的责任,就应该贯彻富有人道主义的难民与融入政策。毕竟,逃难本身已是充满矛盾的创伤性行为:难民们为了到他国寻求安全,却要一路上冒着生命危险,甚至不得不违反法律,采取“非法”越界的方式,通过偷渡而获得避难权。此外,在申请避难权的过程中,他们又是处处碰壁,既要满足诸多自相矛盾的条件,又要费力争取些许的归属感。因此,难民问题拥有这样的特征:它充斥着矛盾与悖论,变得难解,甚至无解。作者科伦伯格就职于维也纳经济大学的社会政策研究所,从事文化学与移民研究。2015年秋,她曾参与欧洲首个有关难民潮的项目研究。除了学术活动之外,她还活跃于维也纳融合委员会。
人文社科类-短名单作品
《奥地利与冷战——东西方阵营的抗衡》
德文书名:Österreich und der Kalte Krieg
原作者:Günter Bischof,Peter Ruggenthaler
出版社:Leykam
20世纪的东西方冷战持续了近五十年。当铁幕在欧洲大陆落下的那一刻,二战的各个战胜国就做好了长期占领奥地利的准备——这意味着,奥地利面临分裂的风险,甚至步东德与西德的后尘。由此,奥地利不仅成为了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决的主要战场,更是双方特务暗地交锋的角斗室。两种意识形态在这里互相龃龉,处处潜在冲突与危机。从奥地利出发向东行一千公里,便是共产主义政权的领地。随时可能会从那里发射出的原子弹,不禁令奥地利时刻心惊胆战。然而,奥地利作为一个中立国,在调解、建交、谈判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1989年苏联解体,奥地利也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着眼于1945年以来奥地利外交史,本书作者君特·毕肖夫(Günter Bischof)与彼得·鲁根塔勒(Peter Ruggenthaler)澄清了一些历史误解:在冷战的几十年间,中立从来都不是退隐避世,而是不幸沦为东西方阵营拉锯战的牺牲品,左右为难。君特·毕肖夫毕业于因斯布鲁克、维也纳、新奥尔良大学,曾专修英语语言文学与历史,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新奥尔良大学奥地利中心的主任。彼得·鲁根塔勒毕业于格拉茨、圣彼得堡大学,曾发表有关斯大林外交政策的专著,现任路德维希·玻尔兹曼研究所的代理所长,该研究所分别在格拉茨、维也纳、拉布斯三座城市设有分部,研究的重点领域是战争影响。
《在欧洲的非洲人:不为人知的历史》
德文书名:Afrikanische Europäer. Eine unerzählte Geschichte
原作者:Olivette Otele
英译德:Yasemin Dincer
出版社:Wagenbach
生活在欧洲的非洲人,有着怎样的历史?研究界对此鲜有涉及。长久以来,非洲人在欧洲大陆上繁衍生息,却屡屡被压制、被忽视——这个群体是本书作者奥利维耶特·奥特勒(Olivette Otele)的研究对象。借助个体命运的发展、文化碰撞的地点,奥特勒阐明了非洲与欧洲的密切联系:自罗马帝国扩张以来,黑人就以多种形式存在于欧洲的生活与文化中。黑人圣徒、黑人统治者、黑人知识分子都曾经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却在历史的进程中被世人淡忘。显而易见的是,对黑人的压迫行为贯穿历史长河:从白人的角度来看,是残酷的黑人奴隶制,对黑人的异样目光;从黑人的角度来看,黑人解放运动、黑人兄弟会都堪称抗议游行的典范。在书中,作者奥特勒描绘了一个自始至终便带有“非洲”色彩的欧洲。若要理解当下与未来的欧非冲突,我们有必要知道这个历史前提。作者奥特勒毕业于巴黎索邦大学,现任布里斯托尔大学教授,研究奴隶史,兼任皇家历史学会副会长。她是英国首位担任历史教授的有色女性。
《四重奏——让哲学重生的四位女性》
德文书名:The Quartet. Wie vier Frauen die Philosophie zurück ins Leben brachten
原作者:Clare Mac Cumhaill,Rachael Wiseman
英译德:Jens Hagestedt, Frank Lachmann, Andreas Thomsen
出版社:C.H.Beck
欧洲哲学史几乎全是由男性著书立说的“独角戏”。他们的思想理论大多抽象晦涩,偏离日常生活的实际需求。本书另辟蹊径,将焦点置于四位鲜为人知的女哲学家:伊丽莎白·安斯康姆(Elizabeth Anscombe)、菲利帕·福特(Philippa Foot)、玛丽·米奇利(Mary Midgley)、艾丽丝·默多克(Iris Murdoch)。二战期间,作为本书主角的四名哲学家还是学生。随着男教授与男学生被征兵入伍,她们也迎来了新教师——其中包括女性老师、拒绝服兵役的人,以及逃亡的科学家。在这样的情境下,她们开创了一种新的生活、爱情、美之哲学,以此回应先前以技术、科学、怀疑主义为主导的时代思潮。她们认为,人类是形而上学的动物,是可以质疑自身存在的生物。随着战争结束,这个“哲学四重奏”也被淡忘。历史就这样被重复着,多少女性曾在哲学史上做过贡献,却在年轮的运转中随风而逝。本书作者克莱尔·麦克·库姆海尔(Clare Mac Cumhaill)曾于爱丁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杜伦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她与雷切尔·怀斯曼(Rachael Wiseman)一起主持了名为《括号内》(In Parenthis)的项目,主要围绕上述四位哲学家展开了研究。怀斯曼毕业于伦敦与约克大学,曾担任杜伦大学的研究员,目前是利物浦大学哲学系讲师,兼《英国哲学史杂志》编辑。
《“何以为家”——集中营幸存儿童的生活》
德文书名:„Ich gehörte nirgendwohin.“ Kinderleben nach dem Holocaust
原作者:Rebecca Clifford
英译德:Stephan Gebauer
出版社:Suhrkamp
据统计,在1935年至1944年间出生的新生儿中,约有18万是集中营幸存下来的儿童。随着二战结束,人们也大多以为,这些孩童很快就会克服、甚至忘记集中营的创伤。在研究界的眼中,就连他们的记忆也是“不可信的”;因此,这些儿童长久以来未曾受到关注。直到近几年,他们才被正名为时代见证人。本书作者丽贝卡·克利福德(Rebecca Clifford)跟随这些昔日的幸存者,从废墟中的童年走向成年。她的研究围绕着这些主题: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来自何方、生于谁家,怎样寻求自己的生活与生命意义?如果自幼丧失了亲人,谁来教你学会生活,帮你重塑支离破碎的童年记忆?通过梳理档案材料,分析口述访谈,克利福德发掘出了意想不到、令人震惊的事件。她的发现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创伤的后果与记忆的特性。作者克利福德,1974年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在牛津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威尔士斯旺西大学的欧洲当代史教授。
青少年科普类-获奖图书
《“树”不单行》
德文书名:Ein Baum kommt selten allein
原作者:Elisabeth Etz,Nini Spagal
出版社:Leykam
在这本书中,作者运用了诙谐幽默的文字,讲述了有关树木的奇特知识。树木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也远远不只是新鲜氧气与清凉树荫的供给者:它们也有邻里之间的你来我往,也会繁衍生息、抚育后代,还会与它们的同类结盟,一起建构“树联网”;它们会通过制造声响来发出口渴的信号,甚至会碰上娇羞的时刻。除了这些奇闻之外,本书还详细解释了树木的生长原理、树种的划分、树的光合作用,以及植树对城市的重要意义。所有章节之间,都留有供读者描摹、涂鸦、剪贴的空间。作者伊丽莎白·埃茨(Elisabeth Etz)曾旅居米兰、柏林、伊斯坦布尔,现居维也纳。书中的插画出自妮妮·斯帕格尔(Nini Spagal)之手,从因斯布鲁克大学的建筑学系毕业后,她在圣波尔滕完成了书籍设计的进修,目前正在动画领域进一步深造。
青少年科普类-短名单作品
《污垢之书——关于灰尘、疾病、卫生的不雅之史》
德文书名:Das Buch vom Dreck. Eine nicht so feine Geschichte von Schmutz, Krankheit und Hygiene
原作者:Piotr Socha Monika, Utnik-Strugala
波译德:Dorothea Traupe
出版社:Gerstenberg
早在2017年,皮欧特·索查(Piotr Socha)便凭借他有关蜜蜂的著作,获得了“年度科学图书奖”。这一次,他的合作伙伴是毕业于华沙大学波兰语与意大利语系的作家——莫妮卡·乌特尼克-斯特鲁加拉(Monika Utnik-Strugala)。他们围绕灰尘、疾病、卫生等主题,梳理了古埃及到现代的几千年历史,并为以下这些疑惑寻得了答案:我们为什么要洗澡?太空中的宇航员如何洗漱?厕所是什么时候发明的?柏林的下水道又是什么时候诞生的?是谁发现了瘟疫与霍乱的传播途径?又是谁找到了杜绝传染的方法?最终,二位作者将目光延伸到了我们人类的大脑:正如我们的语言能够识别“脏话”,在我们的认知与偏见中,特定的人群也一次次被沦为“污物”。
《瞧,多牛——仿生学:自然点亮科技》
德文书名:Schau wie schlau. Bionik: wenn Natur die Technik beflügelt
原作者:Melanie Laibl
出版社:Tyrolia
在2019年度的科学图书奖评选中,梅拉尼·莱彬(Melanie Laibl)凭借《真倒霉!》(“So ein Mist”)一书获奖。这一次,她涉足生物与科技的交叉领域,走入了仿生学——在此,她胸前怀揣着过硬的专业知识,眼里闪耀着兴奋之光。这位出身翻译与传播专业的作者,不愧为语言能手。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仿生学的技术发现与发展,并向读者阐明,这些科技创新的灵感都源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人叹为观止的运转方式、绝妙的循环模式、恰到好处的契合形式。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无论是壁虎脚的吸附力、荷叶的疏水性(“荷花效应”),还是牛蒡的生长效率。本书共分为四大章节(动物、植物、矿物、人类),每个章节的开头,均由该领域的科研权威撰写引言。作者把自然现象与科技研发联系在一起,以此鼓励读者观察生活、发现自然。
《神秘的海底世界》
德文书名:Die verborgene Welt der Ozeane
原作者:Jess French
英译德:Frauke Bahle
出版社:DK Verlag
海洋是动植物们的重要栖息地,就连人类也无法离开它而生存。本书带领着它的小读者,踏上了一段从海岸到海底的难忘旅途。在书中的五个章节中,作者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海洋的各个方面,尤其是生活在这里的多样居民。书中丰富的照片与手绘插图,生动呈现了鱼类、珊瑚、海鸟等引人注目的海洋生物。作者杰西·弗朗西斯博士(Jess French)是一名来自英国的兽医,她不仅是位多产的儿童读物作家,还是一名儿童系列节目主持人。插画师克莱尔·麦卡菲特里克(Claire McElfatrick)在海边长大,熟稔有关大海的一切,她毕业于莱斯特德蒙特福特大学的纺织与时装设计专业,在成为儿童插画家之前,曾是一名贺卡设计师。
《风:何处来?何处去?》
德文书名:Wind. Wo kommt er her? Wo weht er hin?
原作者:Olga Fadejewa
俄译德:Thomas Weiler
出版社:Magellan
风,是天空之子。狂风、暴雨,也常常是神话故事的主角。本书围绕着“风”展开,讲述了许多蹊跷的现象。随着风的流动,作者奥尔加·法杰耶娃(Olga Fadejewa)为小读者们打造了一个艺术感十足的环球之旅。风有哪些类型?风源在哪里?人类如何利用风能?动物们又怎样借风而行?在海运、航空、能源领域中,风,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所有这些问题,书中都有答案。作者法杰耶娃毕业于圣彼得堡美术学院,是一位屡获殊荣的艺术家。